2021-08-03
3111
Zoom以147億美元收購云服務公司Five9,引發了全球視頻會議行業熱議。
“我們一直在尋找提升平臺的方法,而Five9的加入是天作之合,將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更多快樂和價值。Zoom建立在一個核心理念之上,即強大可靠的通信技術能夠連接更大的同理心和更多的信任,并且我們相信這也適用于客戶參與。”Zoom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袁征表示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是Zoom公司首筆百億級美元規模的并購交易,也是今年以來美國規模第二大的一筆科技交易,僅次于微軟160億美元收購人工智能語音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。
對于本次收購,Zoom似乎信心滿滿,但Zoom能否通過本次收購幫助企業階段跨越,結果尚未可知。基于此,本文新眸將從Zoom發展概況、未來困境與收購原因三方面展開分析。
一、Zoom的基因
要理解Zoom此次收購,就要先厘清其當前主要業務和發展邏輯。
眾所周知,袁征早期在一家專門以視頻會議程序為主的公司WebEx工作,2007年,WebEx被思科收購,開始嘗試推出云視頻會議解決方案,4年后,袁征帶著40個工程師離開了思科,正式成立Zoom。
在研發時,Zoom在美國市場上主要對標微軟的Skype、谷歌的Google Hangouts、蘋果的Face Time等產品,但它們或多或少存在不夠垂直聚焦、操作繁瑣等問題。于是乎,Zoom改其道行之,當時的設計方向,用袁征的話說就是“足夠簡單實用,能解決視頻會議的本質問題”,單從這方面來看,Zoom的確做到了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Zoom的崛起主要得益于美國互聯網大環境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Zoom的營收主要來自于北美市場。要知道,國內創業市場,大廠通常借助資本優勢打價格戰,以此消耗微小公司的市場份額,但在北美市場,企業的價格戰并不激烈,這使得Zoom既能夠提供更便宜的價格,也能夠兼顧會議和社交功能,實現了幫助用戶企業遠程會議的目的。
細數Zoom的發展策略,近幾年的關鍵詞是定位和細分。
早期的Zoom通過Free+Prime模式,迅速切入市場,并對不同客戶采用差別化定價。
具體而言,軟件分為基礎版和付費版,基本版服務允許用戶免費使用,但有一定限制。如果會議時長在40分鐘以內、用戶人數在100人以內就免費。如果超過了40分鐘,則需要收費。付費版分為Zoom Pro版、商業版及企業版,會議的主辦人需要承擔Zoom的訂閱費用,而參與者使用Zoom的基本產品則是免費的。
通過靈活的收費策略,Zoom得以涵蓋B端和C端兩種用戶。其早期市場策略定位在To C端。以產品性能、多場景使用方式、以及“免費”試用的銷售模式吸引大量的個人用戶,由此奠定了客戶基礎和產品口碑。
在穩定C端用戶之后,Zoom將市場策略轉移到B端,其廉價的遷移成本和性價比使Zoom收獲極高的客戶轉換率。在2019財報中,這種方法得到了驗證,有55%的年付費超過10萬美元的大客戶,用了起碼一次免費的會議就被轉化為收費用戶。
就核心技術而言,Zoom的定位很明確,即打造極致的企業通訊云服務:
1. 云視頻大幅降低了視頻會議的使用門檻。Zoom簡單便捷的入會方式,打通了跨企業間的會議視頻連接,而這正是當年Webex局限性之一。BBC的企業數字部門負責人Simon Pitt說:“當我問別人為什么使用Zoom時,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很容易上手。”“你只需要點擊一下,進入房間,就可以同時把25個人的動態凈收眼底。”
2. 云視頻在移動性和擴容上具備優點。客戶可以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,且可同時200人接入,從而形成技術壁壘和客戶體驗。Zoom的研發團隊注重前沿技術的研發,每年推出超過200個新的產品或功能,每周都會進行產品更新,通過快速更新的策略來保證技術壁壘,與行業其他競品拉開差距。
相比之下,微軟、思科等巨頭公司雖然業務場景繁多,但對不斷增加的產品功能敏感度較低,導致產品創新速度緩慢。
二、“高增長”毒藥
要實現盈利增長并保持穩固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“我從未想到整個世界都會在一夜之間使用Zoom......但其實,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公司戰略上,我們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。”對于Zoom的飛速發展與爆紅,袁征曾表示擔憂,事實證明Zoom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,去年的安全危機對Zoom造成嚴重打擊,不僅多家媒體報道Zoom存在安全隱患,包括NASA、SpaceX等機構也明令禁止員工使用Zoom,其股價因此下跌11%。
在Zoom被安全問題拖住腳步時,線上會議市場整體體量再次激增,原有的競爭對手趁機搶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。比如袁征的原企業思科Webex Meeting,還有微軟的Teams、Skype,就抓住時機,先后發布了更具安全性的產品。
隨著行業格局的逐步演變,目前國內云視頻會議行業的參與者大致分為三類:傳統視頻會議廠商、行業新進入者和自建云視頻服務的大廠。
傳統視頻會議廠商包括華為、中興通訊、視聯動力等;行業新進入者包括小魚易連、好視通、會暢通訊、億聯網絡、二六三等;自建云視頻服務的大廠包括的釘釘、騰訊會議、字節跳動的飛書等。
激烈的行業競爭之下,Zoom在不同的領域要面臨著不同的競爭對手,需要注意的是,Zoom目前還無法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。并且,Zoom是借疫情飛速發展的,但疫情緩和之后,同樣面臨著社交模式回歸線下,用戶再次壓縮的困境。
在招股書中,Zoom曾寫到:我們的產品開發團隊主要在中國,那里的人力成本比其他許多地區的成本都要低。如果我們將產品開發團隊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地區,那么可能需要承擔更高的運營費用,這將對運營利潤率造成不利影響,并損害Zoom的原有業務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19年中國云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2.2億美元,預計到2023年能夠達到5.37億美元,復合增長率達25%。從數據來看,中國云視頻會議市場規模顯然處于爆發期,不論Zoom處于何種考慮決定暫離中國市場,對于其原有的市場份額都會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失。
三、收購背后的邏輯
能否開發出更多的營收增長來源,是Zoom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。
針對這個問題,Zoom給出的答案是對音頻服務領域的進軍。早在2019年,Zoom就推出了集電話、視頻、會議及聊天功能于一身的Zoom Phone,主要功能為無縫撥打和接收電話、共享內容、參加視頻會議以及從Zoom桌面和移動應用發送聊天信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2019年1月推出以來,Zoom Phone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900家企業客戶,年通話時長超過2.3億分鐘。
這一產品目前在公司企業客戶中滲透率不到5%,滲透率具有較大提升潛力。相比于視頻會議市場,音頻會議市場更加廣闊,根據摩根斯坦利數據,視頻會議用戶規模在5000萬左右,而整個電話通信市場用戶規模則在4.5億左右,在音頻市場Zoom業績的驅動因素主要來自于用戶數量的提升。
回看本次Zoom收購Five9事件,其目的或許是將Five9與Zoom Phone相結合,意圖打開價值240億美元的呼叫中心軟件的市場,幫助用擴大他們的潛在市場規模。“企業主要通過聯絡中心與客戶溝通,我們相信此次收購將會創造一個領先的客戶參與平臺,有助于重新定義各種規模的公司與客戶聯系的方式。”袁征如是說。
就目前來看,以Five9為首的市場呼叫中心已經進入第6代,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托管型呼叫中心,其軟硬件通信資源的日常維護都由服務商提供,而工作場地以及運營管理由企業自己負責,這樣企業只需要專注于呼叫中心本身的運營管理,而可以將復雜的系統維護和運營服務工作交給服務商去做,這就是典型的SaaS模式。
既能讓企業用戶不必再去單獨的部署線下服務器,節省了高昂的部署開支,還能讓用戶按照需求來購買服務,按需取用按量計費。對于小微型企業來說,這意味著,用上成熟的大規模的中心系統不再是難事,這和Zoom的現有客戶群體是存在交集和一致的。
細看Five9增長的三大基本因素,目前沒有減弱的跡象:
1. 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采用云服務的趨勢沒有改變;
2. 公司產品服務的快速創新沒有改變;
3. 在銷售層面的高執行力沒有改變。